1、抗电磁干扰的措施主要有外部防雷、等电位连接、屏蔽、电涌保护、滤波、隔离、接地。
2、LEMP是以路和场两种形式耦合影响设备,屏蔽是减少电磁干扰(场形式)的基本措施,因为利用金属屏蔽体吸收、折射、反射可衰减加在设备上的电磁干扰和过电压能量。
3、对雷电电磁脉冲屏蔽具体可分为:建筑物、设备、线路屏蔽。
4、雷击在输电线路上感应出的 暂态 过电压能够沿线路进入建筑物,危及建筑物内的计算机和其它通信、监控等电子信息系统。
5、为了保证与电子信息系统的安全,需要在在输电线路上装设过电压的拟制设备,这类设备就是电涌保护器(SPD )。
6、感应雷由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组成,通信线路遭感应雷后,雷电波以行波形式沿线路向两方向传播。
7、防雷减灾工作,实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8、闪电感应是指闪电放电时,在附近导体上产生的雷电静电感应和雷电电磁感应,它可能使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火花放电。
9、雷暴单体的生命史一般是 3小时之内。
10、雷雨云向大地或雷雨云之间剧烈放电的现象称为闪击,雷雨云对大地放电多为负闪击。
11、地球是一个表面带负电荷的球体,并且它所带的负电荷长期稳定在5×105库仑。
12、雷暴云通过测站时电场会发生变化, 在雷暴云之前, 地面电场为向下的正电场,当雷暴云通过时,地面电场则改变为向上的负电场。
13、接闪杆的发明者是富兰克林。
14、回击是频率f<300千赫天电的主要源。
15、通常地闪是从雷雨云下部负电荷中心内的某处开始的,并以梯级先导放电的形式向地面发展。
16、一次雷击大多数分成3-4次放电,一般是第一次放电的电流最大,正闪电的比负闪电的电流大。
17、云层对地是否发生闪电,取决于云体的电荷量及对地高度或者说云地间的电场强度。
18、已公认,间隙达1米甚至2米时,雷电冲击波和操作冲击波的击穿电压与空气密度有线性关系。
19、雷电通常发生在对流层。
20、表征一个地区雷电活动强弱的雷电日是指以观测人员耳朵能听到雷声为标志,一年共耳闻雷声的天数。
21、广东的雷州半岛和海南是我国雷电活动最剧烈的地区。
22、防雷电波入侵的主要措施是安装电涌保护器。
23、雷雨云通常分为热雷雨云和锋面雷雨云。
24、地闪的第一闪击是指由梯式先导到回击这一完整的放电过程。
25、云地放电形式的先导从云中电荷中心伸向地下所感应的电荷。最大电场强度出现在云体下边缘或很高接地处处。
26、球状闪电多为球形,也有环状或放射出火花球状闪电。
27、由梯式先导到回击这一完整的放电过程称为第一闪击。
28、回击电流是幅度很大的脉冲电流,其将贮存在先导通道中的电荷输送到地面,并且形成闪电通道高温、高压和强电磁辐射等闪电物理效应的主要过程。
29、地闪电矩即为地闪前、后积雨云的电矩变化,它由云中荷电中心将被输送到地面的电荷及其在地下的镜像电荷所构成。
30、在负地闪中得连续电流有一个重要特征是:多数闪电包含有一个短过程和长过程。
31、火箭触发闪电,当其越来越高时,火箭顶端的电场逐步加强,因此在火箭上升期间产生电晕放电,当它达到几毫安时,向上先导开始由火箭的尖顶向上发展。
32、传输线分流型电涌保护器一般含有电阻、电感、电容三种元件,它可视为是在被保护设备前端安装了一个 高通滤波器 。
33、土壤含水量增加时,电阻率急剧下降;当土壤含水量增加到20%-25%时,土壤电阻率将保持稳定。
34、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排序,我国雷暴活动由高到低的排序是夏﹥春﹥秋﹥冬。
35、按照成因不同,雷暴云分为热雷暴、地形雷暴、锋面雷暴。
36、雷电过电压波是持续时间极短的脉冲波。
37、根据雷暴中出现单体的数目和强度可以分成单体雷暴、多单体雷暴、超级单体雷暴。
38、云闪是由初始流光、负流光、反冲流光构成放电过程。
39、在晴天大气区域,电离层与地球之间的电压约为300kV。
40、地闪功率取决于回击峰值电流和闪电通道上端与大地间的电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