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走过“十三五”开局之年,当改革领域越来越多的“动真碰硬”转化为“真金白银”,我们愈加坚信,“深化改革”无疑仍是解码当代中国发展的关键词。
继2015年5月主动取消“雷评”和“防雷产品测试”后,2015年5月、2016年3月中国气象局又分别将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和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改由气象部门委托有关机构开展。至此,涉及防雷行政审批的4项中介服务全部清理完毕,“红顶中介”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饱受诟病的中介服务利益关联被彻底切断。
2016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优化建设工程防雷许可的决定》。紧跟号令,中国气象局立即取消气象部门对防雷专业工程设计、施工单位资质许可,并积极沟通对接,联合11个部委共同发布贯彻落实的通知,细化清单、明确责任。随着落实之风从北京吹向全国,截至目前已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通过政府或部门联合发文,在年底前完成了整合许可等工作交接。这一举措,每年可使20多万个工程项目避免重复许可,约缩短办理时间40天,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防雷装置检测市场从2016年10月开始全面开放。气象部门取消对防雷专业工程设计、施工单位的资质许可,鼓励社会企事业单位参与防雷技术服务。开放政策逐一落地,短短两个月内,即有百余家社会企业踊跃申请防雷检测资质,超过1万人参加防雷专业技术人员考试。
……
这是“动真碰硬”举措的落实,也是防雷减灾领域中,部门协调、市场引导、行政许可等方面一系列更优化、更健全的制度的建立。
制度如何激发活力?告别“高度集中”,走向“充分竞争”,放眼全国,市场发展的强有力足音是最好诠释——
翻开两年前的安徽省气象局行政审批办件登记簿,不难发现,在全年办理的252件登记备案中,防雷产品登记备案占80%以上。而今,安徽防雷产品登记备案全面取消,外省具备资质的企业若要到安徽投资兴业,可直接进入市场,再也不用绕登记备案这道“弯”,企业有序流动和公平竞争随之而来。
在广东,省气象局作为第一批单位纳入全省网上办事大厅统一申办受理平台。通过在线办理,企业主足不出户或仅需跑动一次即可办结相关审批程序,防雷审批承诺时限压缩50%以上,“少跑腿”“好办事”从愿景变成现实。
通过改制、注销、合并等方式,浙江气象部门加快推进部门防雷工程公司退出市场。目前,浙江气象部门所属的防雷工程企业,已从2010年的46家减少到现有的6家,且政、事、企之间的所有人员、岗位、职责、财务核算等彻底规范、分离,市场环境的净化不言而喻。
“人还是那些人,设备还是那些设备,一旦体制改了,效率与效益便以几何级数喷涌,这份‘多出来’的活力,就是制度红利。”改革领域的这一说法,在防雷减灾体制改革中得到有力印证。